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时,系主任陈平原老师曾不无感慨地说:“上世纪80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中,各省市文科第一名的不少;90年代以后,家长都希望孩子念能赚大钱的院系,中文系风光不再。”这多少反映出现在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各院校中文专业遭受“冷遇”的现状。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素有“万金油”之称的中文专业,也不得不面对“人才过剩”的质疑。中文专业如今还值不值得读呢?
功利主义谨慎考 自我修养最重要
陈教授在采访中表示,中文“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但如今的中文系面临现实社会的侵蚀,学生早先一心向学的求知心态逐渐被消解了,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开始追求快餐化、速效化,这更加速了中文专业的“衰败”。再者,大学对中文专业的评价体系过于规范化、标准化,对于学术研究的过分量化导致了大学创作型、创造型人才的匮乏,使大学的精英意识和“独立之人格与自由之精神”也淡化了。
那么中文专业是否已成为一潭“死水”呢?也并非如此。中文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中外文学各种流派、理论、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在求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些对于将来要从事文职工作的毕业生将是十分受益的,因为只要拥有了强大的文学积累,剩下的诸如工作的岗位、性质问题,对你们都将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故而“万金油”的称号也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专业开设门槛低 院校选择擦亮眼
中文类专业中的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调查显示,自各高校建校以来,其中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该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多达500余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基本都设有文学院或汉语言文学专业。近10年来,不少理工科院校也开设了中文类专业。
中文教育事业的这种超常规的“蓬勃发展”,正是中文专业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就业状况高低不均的原因之一。理工科的一个实验室或许就要耗资百八十万,但文科专业,几间教室、三五位教授学者便可办学,中文学科的教育质量当然难以保证。中文专业办学门槛低,与理工科开办的条件和经费需求比起来,相对“廉价”。
那么,在选择就读的大学时,则需格外擦亮眼睛。历史积淀可谓重要的院校选择标准之一。这些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拥有丰富的教师、教学资源,如实力较雄厚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老牌综合性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类院校的中文专业一般都有较好的积淀,或通常都是该校较好的专业之一。教师资源和藏书书目也是参考标准之一,名师能够开启一道思维之门,而藏书则是你四年学海徜徉的知识宝库。
就业面广起点低,复合学习补缺陷
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较广博的文史哲知识基础。这类毕业生多选择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各级教学和科研单位、各类企事业单位等,能力普通的学生也能够从事文秘、文案等职业。但总体来看就业选择余地大,范围广。
但是由于中文专业技术性不强,很多文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起点不高,有较大的可替代性。如果专业水平不那么过硬的话,就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不妨在大学期间选修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政治学等等作为第二专业,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在求职中也会加分不少。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政府单位更倾向于招研究生。无论作何种选择,都要仔细分析自身条件,提早作好职业规划。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中文专业的知识或许不会那么快“学以致用”,但由于在大学中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文气质的熏陶,毕业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拥有强大的后劲。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