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当前位置:  > 高考要闻  > 高考动态 > 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首届毕业生培养成效显著圆满毕业

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首届毕业生培养成效显著圆满毕业

编辑:高校招生考试网     所属栏目:高考动态     时间:2025-07-21

 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古都西安盛大启幕。六国元首共执金锹,亲手种下象征友谊与合作的石榴树,为区域发展播撒下友谊的绿意。峰会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与托卡耶夫总统共同见证下,西北工业大学和“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哈国大”)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以下简称“哈分校”),一颗承载智慧与梦想的教育“石榴籽”,自此在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

  千年驼铃犹在耳畔回响,而今这颗凝聚希望的种子,已跨越山海,在哈萨克斯坦广袤的原野上破土萌发。2023年10月,阿拉木图晴空万里,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正式启用,成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画卷上的一颗璀璨新星。这座由两校心血浇灌的学术新地标,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理工栋梁的使命,更如一座横跨欧亚的知识金桥,让科技创新的星火与文明互鉴的乐章在丝路两端交相辉映,合力书写着中哈教育交流的崭新篇章。

  扎根需求沃土,精铸“汉语+工科”金钥匙

  哈萨克斯坦现代化进程加速,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伴随中资企业深度融入当地发展脉络,“精通技术、通晓汉语、熟悉中国标准”的本土化人才短缺,日益成为制约双方深化合作的现实瓶颈。西北工业大学扎根需求沃土,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背景,在哈分校设立材料学、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优先启动硕士项目。哈分校精准锚定哈萨克斯坦产业升级方向与在哈中资企业发展痛点,将培养目标鲜明定位于锻造“汉语+工科”复合型精英——不仅筑牢坚实的工程技术根基,更深度融入中国语言文化、行业规范与实践经验,旨在为企业、高校、科研等领域培养卓越复合型人才。

  蓝图既定,步履铿锵。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校长宋保维与哈国大校领导通力指导,国际合作处高效推进,哈分校从蓝图化为现实,第一年招收8名硕士生、第二年招生56名硕士生,第三年实现本硕博全覆盖。哈分校创新实施“1+1”“两城、双校”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在哈国大夯实理论基础与语言文化根基,次年直抵西北工业大学本部浸润前沿工程实践与创新氛围,构建起“知行互促、学用相长”的成才快车道。

  聚焦产业真知,驱动活力课堂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强适应,哈分校荟萃中哈优秀师资,组建实力导师方阵,并以“解决产业真问题”为核心导向,重构课程框架。首年专业基础课程在哈分校一落地,其课堂便焕发出鲜明的跨学科协作与实践色彩。在面向新能源的材料学专业课堂上,材料学院刘哲教授正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一个太阳能电池技术相关的实际项目课题。学生迪丽娜孜就电池材料在本地严苛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问题向老师提问,刘哲教授则结合中国大型光伏电站的成功工程案例与哈萨克斯坦当地特有的气候、光照及材料资源特性,层层剥茧,带领师生共同探讨高性能、高稳定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的优化方案。课堂讨论热烈,聚焦真实挑战,俨然成为针对绿色能源前沿技术的微型联合攻关现场。“我们在进行哈分校材料科学课程设计的时候,注重知识点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哲介绍。

  在探讨“面向空天智能感知的运行时资源调度优化算法”的课堂上,计算机学院的张羽教授正以哈国某地实际森林生态监测空天资源调度难题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应对突发火情的鲁棒算法。学生高可儿深入剖析了本地多变天气风光数据波动对模型的影响后,向教授请教如何动态平衡算法性能、系统运行开销与稳定性。张羽教授结合中国大范围区域空天智能感知案例,层层拆解问题,其清晰的思路和对学生思考的引导令高可儿深受触动。课后交流时,高可儿由衷地说:“教授,我希望将来也能像您一样,在高校里把复杂技术讲透,更学习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方向。”张羽教授欣慰鼓励:“解决产业真问题需要扎实功底,培养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正是我们教师的价值所在。”

  跨越天山砺炼,科研沃土绽新花

  结束在阿拉木图的理论筑基与语言淬炼,首批学子怀揣科研梦想,于金秋时节跨越天山,抵达古都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本部。在这里,他们开启了培养计划的关键阶段:深度融入科研平台,在导师一对一指导下,将第一年孕育的学术构想转化为扎实的科研实践。学子们走进前沿实验室,操作精密仪器,参与热烈的课题组研讨,迅速实现了从理论学习者向科研探索者的蜕变。在导师带领下,同学们均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其研究课题均植根于哈国本土发展需求,并依托西北工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展开攻关。

  科研探索之余,学子们漫步巍峨古城墙,感受兵马俑的千年雄浑,体验书法茶艺的东方神韵,零距离的文化浸润让书本上的“中国印象”变得鲜活而深刻。这段跨越国界的求知之旅,不仅锻造着他们解决“产业真问题”的硬核能力,更在心底悄然播下理解与友谊的种子。这批学子正以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丝路使者”的内涵——既精研专业技术,又深谙中哈文化纽带,成为建设家园、推动中哈科技合作与民心相通的栋梁之才。

  硕果盈枝初成,丝路使者启航

  2025年6月,哈分校首届硕士毕业生迎来高光时刻,以卓越成就生动诠释了“汉语+工科”复合型精英的培养初心。回顾两年学习生活,学生们感慨万千。计算机学院学生穆拉特分享:“从用筷子手抖到包出像样饺子,从看不懂高铁票到畅游中国山河,西安美食如数家珍。”文化碰撞孕育出超越课堂的成长。材料学院学生迪丽娜孜说:“求学打开新视窗——领略多元文化,掌握专业知识,更学会耐心、谦逊与尊重。每一次挑战都让我们更强大。”计算机学院学生阿米尔视这段旅程为宝贵经历,“充满学术探索、文化融合与自我成长,拓展专业视野,更塑造了独立自信。”

  据悉,首届毕业生中有3人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迪丽娜孜等将跟随导师深耕专业研究,为区域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其余5人则带着淬炼的学识与视野,奔赴广阔天地,赓续“青年使者”使命。高可儿将回家乡著名的塔拉兹市杜拉蒂大学任教,立志开设“中国科技创新”课程,播撒“中国速度”背后的密码与故事。可凯木和阿沐赴华为哈萨克斯坦分公司,铁木尔和阿米尔赴中兴哈萨克斯坦分公司,期待以所学架设中哈通信新桥梁。他们多元而坚定的职业选择,精准契合哈萨克斯坦产业跃升需求,回应了在哈中资企业对本土化人才的殷切呼唤,犹如饱含希望的种子,落向发展的沃土。哈国大商业化与创意产业部部长阿尔玛斯感慨道“与其他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相比,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哈国大学位,还能同时取得中国‘双一流’高校西北工业大学的学位。在中国学习期间,学生不仅能跟随导师在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更有机会进入华为等中国领军企业实习,这种‘双学位+实践’的教学模式,真正为理工科学生搭建了国际化发展的黄金平台。”

  硕果累累,未来可期

  两载春秋,硕果累累。西北工业大学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构建了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国际合作新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共建中哈卓越工程师学院,签署了人工智能专业本科“2+2”联合培养协议,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在科学研究领域,联合成立了中—哈材料基因工程与智能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签署了“微小卫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协议”(该协议已被纳入外交成果清单),推进了“敏捷遥感关键载荷在轨验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项目以及卫星地面站建设合作。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双方在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领域的深度协同与共同发展,有力推动了文化互鉴与科研合作。

  七月长安,榴火初燃。西北工业大学校园中的石榴青实渐染酡红,蕴蓄着饱满的甘醇。首届毕业生正如这枝头新熟的籽实,承载智慧与友谊的琼浆,待向四方热土播撒希望。如今,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的故事,已成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精神的生动缩影。“友谊像石榴,籽籽同心。”这紧密相连的石榴籽,正是中哈教育合作情谊深厚、成果共享的完美写照。

  未来,西北工业大学将继续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办好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培养更多中哈友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深化中哈两国教育模式的融合与创新,致力于培养出更多融通中哈教育精髓、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让教育合作的石榴树——根扎得更深,枝展得更广,果结得更甜!为中哈友谊长青注入不竭生机,为“一带一路”擘画璀璨教育星河!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营销合作| 服务条款|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