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明华教授团队在电解(海)水制氢材料开发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缺陷驱动的逐步活化策略,以精确调控吸附微环境中金属活性中心3d轨道和和氧2p轨道的杂化,从而实现了OER催化活性中心与反应中间体之间电荷转移效率的显著提高, 相关研究成果“Defect-Driven Stepwise Activa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toward Industrial-Level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 ”(缺陷驱动MOF逐步活化用于商业级阴离子交换膜碱性电解槽)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团队基于金属原子磁矩作为关联描述符,建立与氯离子(Cl⁻)吸附能及反应相关中间体结合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了高效宽温海水电解,相关研究成果“Magnetic Moment Descriptor-Guided Multifunctional Co Single-atom Catalysts Enable Wide-Temperature Uninterrupted Seawater Splitting”(磁矩描述符引导多功能Co单原子催化剂实现宽温域海水电解)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开发电解(海)水制氢等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是构建绿色氢能经济的重要途径。电解过程中涉及的析氧反应(OER)与氧还原反应(ORR)作为核心电极反应,均伴随着复杂的多质子-多电子转移过程,其缓慢的动力学特性成为限制整体效率的关键瓶颈。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低成本电催化材料迫在眉睫。当前广泛应用的贵金属基催化剂(如Pt/C与RuO₂)虽然具有优异的本征催化活性,但其资源稀缺性、高昂成本及较差的稳定性,已成为制约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
图1 D-CoFc-MOF催化剂的局域配位环境以及电子结构研究 针对上述挑战,黄明华教授课题组通过调控桥联配体1,1-二茂铁二甲酸(Fc)与二茂铁二甲酸(Fc')的配比,与钴离子配位制备了缺陷型Co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D-CoFc-MOF)。该催化剂在OER过程中表现出从初始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出发,经过中间态α-FeOOH,最终转变为高活性CoFeOOH相的动态演变过程。理论计算及原位光谱分析表明,缺陷的引入有效调节了催化材料的局域配位环境和电子结构,显著增强了Co活性中心与关键中间体OOH*的吸附能力,降低了决速步骤的反应能垒。基于该催化剂构建的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WE)在60°C和1 A/cm²电流密度条件下稳定运行超过300小时,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与长期稳定性。 同时,针对复杂电解海水应用环境中氯离子(Cl⁻)的腐蚀问题,课题组引入磁矩描述符指导催化剂筛选与设计,利用第二配位壳层阴离子工程调控过渡金属单原子CoN₄结构(CoN₄-X,X = B/O/F/P/S/Cl)。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通过X阴离子的配位可以精确调节CoN₄中心的自旋态,建立了磁矩与Cl⁻吸附能及相关催化反应中间体吸附能之间的火山型关系。位于火山曲线顶点的CoN₄-B构型催化剂显著降低了Cl⁻吸附能,展现出优异的电解海水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该催化剂还实现了从-30°C至60°C宽温区间内的持续高效产氢,最大氢气产率达到853 μmol/h。
图2 磁矩描述符引导CoN₄-B构型催化剂设计以及与反应中间体结合能关系探究 上述研究深化了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构效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过渡金属原子级催化剂的设计理念,为电解(海)水制氢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系列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并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中国海洋大学为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通讯员:张灿辉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4476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3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