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19期
重庆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1234”模式(一套标准、两个纽带、三个引擎、四个锚定)凝聚质量保障力、产教融合力、培养支撑力、价值贡献力,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一、“一套标准”夯实质量保障力,构筑卓越工程师培养厚根基
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构建一套“通用能力+‘卓工建设’+成果认定”的标准体系,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一)建立通用能力标准。构建以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工程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基础、以领导管理和持续改进能力为关键、以终身学习和全球胜任力为目标的通用能力标准,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产业技术革新的能力贯穿培养全过程。
(二)完善“卓工建设”标准。建设项目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导师队伍、入企培养等14个卓越工程师建设标准,推动工程教育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评价重建。
(三)创新成果认定标准。制定《工程硕博士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实施细则》,建立“重点考核成果质量目标达成”“第三方成果认定标准”等机制,将创新实践能力等纳入学位授予评价体系,多维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建立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成果认定标准。
二、“两个纽带”提升产教融合力,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新格局
以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为牵引,搭建“理事会+联合体”组织纽带和“工程师技术中心+联合研究院”资源纽带,构建教育、人才、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生态。
(一)强化“理事会+联合体”,提高组织效能。成立由学校和头部企业代表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汇聚校企优质资源,深化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战略合作,高位推进建设“重大智谷”,打造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牵头组建智慧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核心课程与能力标准,建立“双向赋能产教机制+多学科导师团队制+双模弹性学分制”培养模式,建设智慧能源领域11门核心课程,开发9项工程案例,服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深化“工程师技术中心+联合研究院”,扩大资源供给。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计划”,建立24个工程师技术中心,实现校企有效匹配,为13个关键领域的学生提供类企业级的真实工程环境。与学院理事会单位共建联合研究院,以企业攻关方向主导选题,组建“专职科研人员+硕博士+校企导师”攻关队伍,形成以工程硕博士为主力军的“硬科技攻关”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三、“三个引擎”增进培养支撑力,淬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硬本领
坚持导师队伍、科创平台和国际化建设驱动并进,为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引育、淬炼与锻造具备复杂工程难题攻坚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提供系统支撑。
(一)激活导师队伍引擎。实施师资互聘计划,实现企业领军人才到高校兼职任教、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双向流动,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院副院长,选聘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组建“双导师库”,强化工程实践与学术创新的协同引领。
(二)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引擎。建设嘉陵江实验室、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基础、共性、前沿、交叉为研究方向,推动相近学科领域整合优化,构建先进制造、智慧能源等创新研究板块,加快培育超瞬态大科学装置,打造“未来芯片研究院”“大飞机研究院”等近20个新型高端科研平台,在复杂修形齿轮精密传动、空间电力传输、镁基储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三)增强国际化建设引擎。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筹建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实践基地,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走出去”,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化卓越工程师。依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开展国际产学研专项,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与全球50余名院士开展联合培养,建设研究生国际学术课程85门。
四、“四个锚定”拓展价值贡献力,构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高地
锚定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前沿、创新创业四大方向,聚焦战略急需领域精准发力。
(一)锚定国家战略,打造国家专项聚力战略攻坚。精准聚力智慧能源、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等11个急需关键领域,实体化运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助力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协同共生。
(二)锚定区域发展,打造地方专项支撑产业升级。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围绕加快服务现代化新重庆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科技创新布局,与川渝两地30余个市县区和重点企业深化合作,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平台22个,重点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应用创新等地方急需工程人才,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三)锚定产业前沿,打造企业专项深化协同育人。实施“头部企业”工程,先后与31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引领创新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深度合作,联合招收培养工程硕博士990人,其中工程博士139人。
(四)锚定创新创业,打造科创专项引领范式变革。以优势学科、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引领助力创新创业,从15个专业学院选拔50余名优秀教师,组建通识、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和设计五个系列跨学科项目制课程团队,与地方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打造明月科创专项,12个项目获得投资,并培育出一批学生创业公司,有力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