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当前位置:  > 高考要闻  > 高考动态 > 为家国砺学 为天下创新︱胡俊校长寄语电子科技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

为家国砺学 为天下创新︱胡俊校长寄语电子科技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

编辑:高校招生考试网     所属栏目:高考动态     时间:2025-09-03

  9月1日,电子科技大学在清水河校区体育馆举行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5359名新成电人。校长胡俊以“为家国砺学,为天下创新”为题,讲述了成电“肩负重任、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光荣使命,更饱含了对各位新同学的殷切嘱托。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小我”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我”征程中,以报国强国的大志向锚定人生航向,以挺膺担当的奋斗姿态勇毅前行。

     为家国砺学 为天下创新——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校长 胡俊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5359名本科新生的到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曹萍书记,对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培养你们成长成才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选择学校作为新的起点。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的人生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你们已经成为了一名成电人。在这所“中国最美银杏大学”,你们将见到春樱的绚烂、夏楹的葱郁、秋叶的静美、冬杉的坚韧。他们将陪你们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和你们一起演绎青春的故事。当然,你们也会深深地被打上成电的印记。

  大家要知道,成电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简称。这是一个非常响亮、令人自豪的校名。这种自豪来源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托付和信任,来源于“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坚毅,来源于“国家有需要,成电有行动”的责任。这是我们成电始终坚守的初心,是一代代成电人矢志不渝的使命、薪火相传的担当!

  成电是一所肩负重任的大学。成电诞生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建立的我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在1956年的首届开学典礼上,吴立人老校长说:“我们创办这所学校,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无线电方面的人才,解决我国科学技术方面落后的矛盾。”建校近70年来,每一位成电人坚持把小我融入大我,主动扛起国家赋予的使命,为我国陆、海、空、天系列装备提供了云层中的“隐身衣”、电波中的“千里眼”、对抗中的“杀手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党分忧、为国担责”的铮铮誓言。

  成电是一所矢志创新的大学。从国内第一台全电子交换机、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第一代彩色电视制式标准,到开启功率器件全球新里程碑、引领太赫兹技术前沿新发展、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突破“卡脖子”难题等等,一代代成电人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在电子信息发展的每一轮浪潮中都挺立潮头、走在前列,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民族电子工业的创新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电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从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校,到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从“211”“985”,再到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超越、勇于突破,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26万优秀毕业生在科技、经济、国防等各个领域担当重任,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学们,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从百年变局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从复兴全局来看,强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你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你们也肩负着新的使命和责任。

  在此,我提四点期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赓续红色血脉,永葆家国情怀。成电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振兴民族电子工业、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当时,一批有志青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同使命才来到成电。林为干院士就是其中的代表。林为干的二哥是著名革命家林基路。1942年,林基路与毛泽民、陈潭秋一起被杀害于新疆,被称为“新疆三烈士”。由于受到二哥的影响,林为干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他15岁考取清华大学,26岁赴美留学,师从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温纳里教授,195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他积极联络其他留美学生,冲破重重阻挠,终于返回祖国。1957年,当接到组建成电的通知时,他立即离开广州,来到成都。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在校园里依然可以看见林院士的塑像,学校还设置了“林为干班”,目的就是要把林院士“对党忠诚、科技报国、潜心向学、奋发有为”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成电人融入血脉的坚定信仰,是扎根心底的家国情怀,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第二,开阔国际视野,拓展世界眼光。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度互联、高度互鉴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愈发依靠跨国界的协同与合作。学校建校之初,就汇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优秀专家学者,有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张煦、童凯、冯秉铨、陈俊雷教授,有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陈茂康、顾德仁教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罗金斯基、列别捷夫等多位苏联专家来校工作。今天,成电已经拥有了包括两院院士、海外发达国家院士等在内的全职高层次人才400余位,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我校生命学院外籍教授裴德乐还获得过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肯定其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所做的贡献。我们相信,唯有拥抱世界,才能走向未来。新一代成电人不仅要理解中国国情,也要具备与世界对话和合作的能力。愿你们在成电的岁月里,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成长为扎根中国大地、兼具全球视野的领军型人才。

  第三,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数智素养。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的重大创新与科技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力,而数智素养则成为其中的关键驱动力。今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我校校友彭志辉作为青年创新人才作了专门汇报。彭志辉本科就读于生命学院,硕士就读于信通学院,是跨学科的优秀典型。毕业后,他先是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后又创立智元机器人公司,投身具身智能这一国际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他的智元机器人公司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斩获最高荣誉,引起广泛关注,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他也因此获得了“2025年度AI人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也要培养跨越学科边界、整合多元知识的能力,培养运用数智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能深耕一域、又可贯通多维。唯有如此,才能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驾驭变革、引领创新。

  第四,涵育人文精神,守护心灵之美。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人成长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学校很多老专家、老教授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比如,我们的老校长顾德仁教授,是学校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创始人,也是我国第一批从事电视技术研究的专家,他获得了国家多项表彰。但同时,他还深谙传统文化,喜欢古典音乐,熟稔摄影艺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拍摄的照片,曾获得康奈尔大学的摄影奖。他深厚的人文素养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助力。人文精神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同学们在积极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培养人文精神,要保持对文明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怀、对生命的敬重,让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相互交织,既要探索宇宙的边界,也要守护心灵的光芒。

  同学们,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这段即将开启的大学时光,既是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更是通往未来的重要起点。希望你们在成电的沃土上,赓续红色血脉、拓展世界眼光、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数智素养、涵育人文精神,成长为一名“求实求真”的学子、“大气大为”的青年,去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最后,祝大家学有所成,未来可期!谢谢!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营销合作| 服务条款|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