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于金秋而来,为收获而行。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天津外国语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向2025级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站在人生新起点的你们致以最真诚的祝贺!
扬云帆、立潮头、看世界,海河流动着千年波光,映照你们与天外相遇的景象,上合会议的华彩余韵,将滋养你们拔节成长。恰天津乘势展华章,上合组织峰会的“天作之合”,展示了上合精神、中国气派、天津特色的完美融合,见证了各国团结互信、广泛交流、凝聚共识的最新时刻。恰天外蓄势绽锋芒,在这场宏大叙事中,我校充分发挥语言的专业优势与跨文化交际的天然禀赋,精准服务国家外事大局,涉及11个语种的127名师生,参与翻译组等全部10个组别的语言保障工作,高水平完成15万字会议文件资料的翻译、校对;另有235名学生志愿者活跃在会议服务岗位,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服务参会嘉宾和媒体记者近3万人次,用微笑定格中国青年的国际形象。恰青年风华绘新貌,今天,这份未完待续的“天外骄傲”将成为传递到你们手中的薪火,这份突破自我的“天外高度”将由你们来定义新的巅峰。选择成为天外人,是你们青春里掷地有声的无悔抉择;而这份始终坚守的初心,也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收获最肯定的答案。
2025年初秋,必将难忘,中国以一次主场外交和一场盛大阅兵,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和合共生”是新时代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的视野和担当。今天的中国,在互信合作中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精语言、通国别、懂领域、善传播”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今天的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熠熠生辉,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致力于以融合姿态构筑城市未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望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今天的天外,中外融通、知行合一、道器兼治,每一步的发展都深刻的融入到祖国发展的需求、世界格局的变迁中。
推动文明互鉴,我校今年的招生语种覆盖全球五大洲主要语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关键语种,从‘译世界’到‘译中国’,我们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宣介到世界,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等50余部文献、600余万字的外译任务,多部纪录片在海外传播量超千万人次;上合组织峰会欢迎宴会开始前,我校组成16人的非遗展位英语、俄语翻译团队,配合非遗传承人为各国领导人进行项目讲解、互动体验,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非遗故事,天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推动复合培养,从创新班设置到微专业、微学历、微世界特色项目,从校际联合培养到产业学院矩阵,天外打破学科、专业、领域界限,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国别多校园人文交流、多层次能力进阶的学习平台;从全国首个白俄罗斯语本科专业成立,完成雅库布·科拉斯《生活的故事》首部中文译本,出版首批白俄罗斯语专业教材,到高级翻译学院李梦圆在上合峰会期间,为外方领导人夫妇俄语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天外,“课本上的大国外交”就在眼前;从聚焦战略急需,拓展“外语+国际传播、国际组织、涉外法治”等前沿领域,助力中国方案的全球表达,到紧扣产业需求,打造“外语+产业”模式,携手头部企业,将真实案例嵌入实训环节,在天外,“未来里的职业图景”触手可及。
“中外求索 德业竞进”,这既是前人脚印烙成的路,更是后继者心中传承的火种。从建国初期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到改革开放后服务国家对外交流的战略使命;从立足本土传承文化根脉,到面向未来探索科技前沿形成“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一切在于干、无奋斗不天外”的精神在一代代天外人之间传承。玉兰花下,映清湖畔,理想不断升华。在这里,我有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希望你们在信仰的土壤里,种下担当的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信仰是什么,是心中那份对真理永不熄灭的渴望,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的无悔担当。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天津外国语大学应新中国外交事业之需而生,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钟作猷、金隄、朱万清等一批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大师和翻译家,全身心投入“译世界”的伟大事业,用点点星光将一方学术世界照亮,生动诠释了天外人的担当。与创业先辈们相比,今天,大家拥有先进的学习资源和多元的实践机会。但这并不意味担子减轻了,而是担当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具创造性的内涵。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2007届毕业生张艳波作为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文化参赞,通过推动青少年文化交流践行“外交为民”;英语学院2015届毕业生吴志强任职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纽约总部,以跨文化沟通助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国际教育学院2023届毕业生聂博宇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赴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用语言搭建文明互鉴桥梁;国际商学院2025届毕业生李菲加入第十一批援疆支教团,毕业后继续扎根边疆教育事业,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答卷。这些跨越时空的担当,既延续了我们建校初期的使命,也展现了新时代天外人在国际舞台与国家战略中的多元贡献。
担当的本质,是超越小我、拥抱大我,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认识自己。对大家而言,认真准备一次考试、主动进行一次课堂发言、勇敢尝试一次学科竞赛、积极参与一次志愿服务,做好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此以往,不仅能沉淀出扎实的专业能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质,更能涵养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的意识——这份能力与意识,正是对接国家需求、践行时代使命的起点。大家要用“做好小事”的坚持,诠释新时代大学生“强国有我”的担当。
二、希望你们在兴趣的土壤里,种下专业的热爱
所学专业对于大家,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执著,也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光。无论你选择哪个专业,都要永远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像树苗追寻阳光一样,保持对汲取知识的渴望。个人兴趣与所选专业恰好重合,诚然是一种幸运;若有差异,也不必遗憾,也许这会为你未来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亚非语学院2022级印尼语专业王紫源,聚焦非遗文化传播,将中医艾灸疗法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延展专业能力,获两项国家专利;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满都海深耕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学习的同时,精进汉语、英语、法语、蒙古语四门语言,为扎根本土放眼全球打下坚实基础。真正的成长,不是执着于“完全适配”的路径,而是一种双向的、富有创造力的奔赴。课堂上的追问、图书馆的深夜灯火、与师长的思维交锋,都是向上生长的痕迹。心有多高,路就有多远。
三、希望你们在创新的土壤里,种下突破的足迹
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是从“不会”到“会”、从“跟随”到“探索”、从“模仿”到“创造”,这是国家进步的深层逻辑,也是个体发展的成长过程。
在6月份刚刚结束的2025届毕业典礼上,我校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人机协作口译团队依托数字系统,为毕业典礼现场提供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字幕同传技术支持,为典礼注入了鲜明的科技元素。这离不开团队成员的不断测试及全程跟踪调整。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类专家始终是技术的核心驱动者和价值赋予者。
去年是天外建校60周年,今年,你们站在新一甲子的起点,手中捧着“创新”的种子,脚下踏着“传承”的土壤,新标准、新目标、新机遇呼唤奋进者和实干家。如今,学校全新推出6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块,设立21个多方向交叉的创新班,全面构建“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多语贯通、跨域赋能”的创新教育体系。希望你们用好学校创造的成长平台,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主动跳出专业的 “舒适圈”,在学科交叉班级里碰撞多元思维,在创新模块中探索融合突破的火花,把外语优势与专业领域的知识相融合,练就复合本领,最终成长为可担国家对外传播之责、可助产业国际发展之需、可应全球合作之急的有用之才。
同学们,“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未来,不在今天的豪言壮语里,而在明天开始你们每一次微小的选择、每一次坚定的努力和每一次负责任的担当中。
愿你们在四季更迭中积蓄破土的力量,最终长成向往的模样。
谢谢大家。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