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召开首都未来医学技术大会,正式成立医学技术学院,并举行院士论坛和三场分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殿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处长乔正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晋,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原主任委员丛玉隆,顺义区卫健委主任于宝鑫,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谭国陞,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党委副书记、校长吉训明院士及校领导班子成员,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任梅林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科的同仁出席大会。
专业协会、出版社、杂志社等重要合作伙伴代表,医疗机构、国内知名企业代表,以及学校各临床医学院、各学院、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医学技术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仪式。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代表共同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成立仪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晨主持。
党委副书记王红宣读成立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及学院干部任职文件。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中共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总支部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院长杨红任医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振常任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医技创新,聚力启航!吉训明院士、王振常院士、王松灵院士、丛斌院士、范先群院士、杨正林院士,呼文亮、李殿军、谭国陞、杨晋,共同为学院揭牌,祝贺医学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嘉宾面前的“能量柱”,象征着即将迸发的学科活力、科研智慧与育人光芒。
吉训明代表“大首医”16000余名在校学生、5万余名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关心学校及各学院、各附属医院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友好单位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付出心血的各位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他表示,学校将抓住“双一流”卓越突破工程的历史机遇,实施“1+4”学科发展战略,在临床医学优势学科的带动下,加强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等学科的建设。他强调,医学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全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高水平、复合型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立医学技术学院,有助于发挥学校优势,整合分散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推动医工、医理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平台。学院的成立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坚持交叉融合,推动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发展;坚持首善标准、国际视野,服务人民健康和医学发展。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医学技术高地。最后,他希望全院师生肩负起光荣使命,在“大首医”的广阔舞台上奋力拼搏,书写医学技术事业新篇章,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学院成立,标志着原本分布在各校区与附属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等五个医学技术相关专业,正式整合为一个统一、协调发展的学术共同体。”王振常表示,这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为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坚实平台,开启了学校医学技术教育迈向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他强调,平台已经搭好,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脚踏实地把课程做扎实,把科研做深入,把成果转化落地,做好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让医学技术学院真正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成为学校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的骄傲事业!
李殿军代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支持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近年来,医学技术正向智能化、精准化加速转型,社会对高水平、复合型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是顺应行业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搭建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期待学院培养具有创新力和胜任力的复合型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加强医校研企协同,为我国医学技术事业发展和健康北京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未来已来,未来医学也已到来。”王松灵表示,在未来医学的探索中,我们思考其内涵可概括为四大板块:一是预测、预警、预防,二是精准诊断与治疗,三是稳态医学模式,四是育人才重人文。这四大板块均离不开医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前两者更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紧密相连。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它将推动技术研发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未来医学发展注入核心动力。他祝愿学院在未来医学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医学事业迈向新高度。
丛玉隆在贺词中谈道,多年来他一直关注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建设发展。学校附属医院体系规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位居前列,技术水平也堪称一流。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为整个医疗技术体系搭建了重要平台,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希望学院未来能持续推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在检验医学等专业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彭明强表示,首都医科大学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标杆,在康复医学等领域更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破性进展。他强调,医学技术是构建优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康复医学正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家庭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相信学院必将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平台,为我国医学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书写精彩篇章。
“医学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贯穿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全过程。”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真林认为,当前学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生培养路径单一等现实挑战。推动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建设,已成为行业共同期盼。他相信在各级部门指导下,在各位院士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医学技术学科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研究室主任刘陇黔表示,医学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精准医疗、疾病诊疗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必将为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注入全新动力。期待未来与学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医学技术,特别是眼视光专业高质量发展。他祝愿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广育卓越英才,为我国眼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合作前景广阔。”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主任蔡璟录制祝贺视频,表示与学院在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及科研目标上高度契合,诚挚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两校在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携手共进,协同发展。
同襄医技盛举,共谱发展新篇。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部主任尹海芳专程为学院成立带来一份特别礼物。此外,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发来贺信,期待两校持续加强合作,共筑医学技术事业的美好未来。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吉训明与谭国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都医科大学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临床需求为核心指引,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创新资源,达成战略合作,将在人才队伍建设、共建未来医学协同创新研究平台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服务国民健康与产业升级。
“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既是培养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医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呼文亮代表学校党委,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学院筹建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他回顾了建校初期上级领导对首医的殷切嘱托,表示人民对优质医疗的期盼,就是首医的奋斗目标。学校时刻铭记吴阶平老校长提出的“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的服务”的好医生标准,志在一流,开拓创新,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卓越医学人才。他表示,学院的建设需要政府、同道、社会与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最终回馈患者、服务人民健康。
面向未来,他对学院发展提出四点希望。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奉献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二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志在一流彰显特色。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并推动转化应用。三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大胆探索符合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四要开放合作汇聚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汇聚一流资源,建一流队伍,搭一流平台,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相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医学技术学院必将不负使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院士论坛大咖云集、如约启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卢洁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金子兵主持论坛。
丛斌院士以《消化道微生态研究的科学问题》为题,拨开微生态世界的“隐秘之门”。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揭示了消化道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如何于暗处操纵代谢、免疫的“无形之手”,并介绍了宿主、外源物质、环境等因素对消化道微生态产生的影响。报告尾声,他以“揭示生命本质,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作总结,勉励首医学子不断探索生命奥秘。
范先群院士以《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与思考》为刃,劈开学科交叉的“荆棘”。他从检验技术、影像技术、病理技术、康复治疗等方面切入,全景勾勒了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他指出,医学技术作为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已经在临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实践与思考,并寄语后辈:健康中国建设方兴未艾,医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杨正林院士借《检验医学科技创新的初浅思考与实践》之题,点亮“检验”这一隐形战场的星火。他表示,检验医学是临床诊疗的重要支撑体系,基础学科的突破推动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未来,医学检验将向着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同时,他指出检验医学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标志物的发现、标志物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标志物监测的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最后,他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
同日上午,三场专题分论坛从不同专业领域聚焦前沿,深度探讨。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论坛由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正汉、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鲜军舫共同主持。王振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付海鸿、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张雪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余建明致辞。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彭芸、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徐磊主持上半场讨论。余建明、张雪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马新武、付海鸿围绕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创新、人工智能应用等主题发表演讲。下半场论坛由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侯代伦主持。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旗、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峥、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姚旭峰、李真林分别就神经影像学研究、高端医疗装备创新、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眼视光学发展论坛由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仕明、宋红欣共同主持。杨红代表医学技术学院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与感谢,期待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眼视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后,多位专家围绕眼视光领域作了系列报告,包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健康处处长樊泽民的“近视防控新进展和下一步重点方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吕帆的“眼视光教育与中国眼健康发展启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陇黔的“华西医学技术学科发展与探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卓业鸿的“中山眼视光发展历程思考”、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社黄翊彬的“话说眼科前沿”,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岩的“中国眼视光技术职称建立历程”。在专家研讨环节,由黄翊彬主持,与会专家就职称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医学技术学科特色优势、眼视光学系建设路径,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科研临床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与现场同学互动交流。
康复医学发展论坛分为上下两场,分别由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主任医师陈雪丽、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田伟和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主任医师张伟东、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副主任治疗师王丛笑主持。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副院长公维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为康复医学的学科融合、技术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康复医学的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多位康复领域专家围绕神经调控、心肺康复、重症康复、肌骨疼痛等前沿议题作了系列报告。北京大学医学部周谋望阐述了“康复医学的核心内涵是以病理生理为基础的功能恢复”,强调康复应与疾病早期介入紧密结合;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谢瑛分享了“基于数字化评估体系指导下的心肺运动康复”,提出通过多模态评估实现康复精准干预;中日友好医院江山就“危重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识别与对策”系统讲解,介绍了ICU后综合征的干预策略;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郄淑燕探讨了“慢性肌骨疼痛物理诊疗模式的探索”,强调治疗应从单纯处理局部症状转向分析全身代偿链,实现从“治结果”到“治原因”的根本转变;公维军则围绕“康复治疗的协同思维与实践”,阐释了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等协同技术的重要作用。
新程开启,使命在肩
愿医学技术学院
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期待医学技术事业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