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为桥、以合作为纽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普及,北京邮电大学和孔子博物馆开启深度携手,以校馆合作为载体,活化文化遗产;以艺术展演为窗口,传递经典魅力,共谱文化传承与育人融合的崭新篇章。
10月13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孔子博物馆合作签约仪式在校举行。会上,在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的共同见证下,校馆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着力在文物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孔子文化海外传播、联合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全力打造校馆共建合作新典范。
当晚,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受邀走进北京邮电大学,以“七秩弦歌·雅韵薪传”为主题,带来传统文化进校园专场演出。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校长徐坤,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等校内外嘉宾与师生齐聚现场,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礼乐之约。演出曲目兼具经典底蕴与文化深意:箫韶乐团以悠扬乐声演绎《诗经·小雅·鹿鸣》的宴饮之欢、《诗经·秦风·蒹葭》的婉曲之思、《凤求凰》的深情之韵,更特别献奏明代祭孔乐舞核心乐章《宁和之曲》,让古礼雅乐的庄重气息浸润全场。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演出全程尽显“复古求真”的匠心:所用乐器均依先秦文物复原,涵盖“八音”体系中的编钟、编磬、古琴、瑟、篪、箫、笙等,钟磬齐鸣间奏响千年雅韵,金石之音唤起古今共鸣;乐团成员身着参考战国乐舞俑形制复原的服饰,衣袂翩跹间再现古代礼乐的雍容气度。从音律到衣冠,从曲目到仪态,箫韶乐团全方位还原“箫韶九成”的盛景,让《诗经》等传世名篇从文字典籍中走出,化作可听、可感的鲜活旋律。压轴环节,乐团与北邮学子联袂演绎《传邮万里》,将古雅礼乐与青春朝气巧妙融合,刚柔并济的乐声赢得全场阵阵掌声,成为整场演出的点睛之笔。
活动同期,在西土城路校区科学会堂前厅举办了“孔子密码——主题研学探索展”。续梅、徐坤一行现场观展。
“彣彩中国”展作为主题研学探索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基于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文化资源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典型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将文化基因理论与技术体系和孔子博物馆丰厚的文化资源相结合,以“孔子密码”为核,围绕“和美与共、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展开,通过人工智能和文化计算等技术手段,从纹样、色彩、技法、形制、音乐与舞蹈六个方面对孔子文化进行基因解码与活化利用,打破了传统文博静态展陈的局限,以“可听、可触、可感、可品”的沉浸式体验,为全校师生搭建起了一个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桥梁。千余名北邮师生驻足参与,现场文化和科技融合氛围浓厚,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课堂。
活动现场还设置技艺互动、织造展示、文创雅集、美馔体验四大互动体验区,将传统文化与互动体验深度融合。在“社教技艺”区域,学生亲手体验拓印、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在指尖翻飞中感受古老工艺的温度;“孔博织造”区域展示的明代漳缎坎肩与云锦华服,分别以《孔子圣迹图》为纹、以皇家技艺为基,诠释“衣冠载道”的礼仪美学;“文创雅集”区域的夫子有礼、有“球”必应、玉马当先等文创精品将传统文化创意赋能现代生活;“孔博美馔”区域的状元糕、寿桃酥则让学生在品尝美味中体会“食礼和德”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实践,学校近年来持续推动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此次与孔子博物馆携手共同举办系列活动,是七秩北邮文脉传承的重要实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技元素、融于人才培养的生动探索,让千年礼乐文明在校园扎根生长,为青年学子厚植文化自信注入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