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当前位置:  > 高考要闻  > 高考动态 > 华东理工大学以“四个聚焦”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

华东理工大学以“四个聚焦”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

编辑:高校招生考试网     所属栏目:高考动态     时间:2025-11-12

  华东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战略牵引、需求导向、机制创新、生态优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和动力,以不断完善学校自身各项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聚焦战略牵引,统筹布局绘蓝图。强化统筹谋划,研究确立“建设多学科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确明确现代化、数智化、绿色化、国际化战略,纵深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以化工特色为引领的学科发展新格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确立清晰的坐标定位。优化评价体系,深化教师、学生、科研、学科、学院评价改革,以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试点改革为抓手,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开展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估,实施“一院一策”目标管理,持续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切实增强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布局先导产业,面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结合学校化工学科优势,进行重点谋划,在集成电路领域,联合上海化工区共建上海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组建电子化学品创新联合体,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合成生物学及智能生物制造研究,与地方政府共建汇创谷孵化基地,校地协同推动成果转化;在人工智能领域,牵头组建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打造“工业大脑”,脑机接口与多感官反馈技术入选2024脑机接口十大科技进展。

  聚焦需求导向,交叉融合育英才。改革培养模式。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材料系等,推进“工科试验班”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变革,强化急需紧缺人才有组织培养;依托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探索工程数学、工程物理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高校+科研院”式学习研究平台,深入实施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通过贯通式学制设计、顶尖导师早期介入、国际国内双轨支撑,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实体化运行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为抓手,以关键项目为依托,联合行业企业培养工程硕博士,深度参与宁夏、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重塑和培养流程再造,促进学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数智融合。开设100多门人工智能课程,开展教育范式重构、工程能力重塑、评价体系创新一体化改革,推动数智化赋能人才培养提质升级;推出自主设计的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打造AI助教等智能工具,构建教育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和课堂智播平台,实现“一网通学”智能化,夯实线上教学数字化保障。

  聚焦机制创新,畅通转化促应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集成电路、化工新材料、低碳和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交叉领域,加强学科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和学科交叉规划,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布局先导材料科学与技术未来学科,精准响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学科竞争力不断提升。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以上海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和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整合14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推动“从0到1”“从1到0”双向发力,夯实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在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装备、信息智能等领域形成扎实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产学研转化特色。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可与发明人约定共同申请和享有专利权,在科技发明源头赋予发明人更大自主权、处置权,形成以“成果共享”为核心理念、以“实施许可”为主要形式的专利技术转化机制,打造面向产业需求的诸多标杆场景实践,如煤气化技术通过专利全球许可,合成生物学及智能生物制造相关研究成果服务上海医药等100余家企业,推动生物制造产业技术进步。

  聚焦生态优化,筑巢引凤聚群才。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职级评聘改革,完善以代表性成果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时淡化论文要求,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实际贡献。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推进长聘—预聘岗位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以杰出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岗位体系,高层次人才浓度不断提升,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0余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500余人,约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0%;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超常规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健全分领域、分赛道的科技人才和项目校内遴选机制;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和荣誉体系,培育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大力建设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汇聚诺贝尔奖科学家在内的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实施“柔性双聘”机制,建立“大师—大平台—大团队”的链式反应模型,外籍院士每年驻校工作3个月指导青年团队,本土学者同步入驻海外实验室,实现人才跨国“双栖流动”,培育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不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营销合作| 服务条款|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