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在京正式揭晓,中国科大5位教授榜上有名。其中,赵瑾教授荣获“数学物理学”奖项;汪义丰教授荣获“化学新材料”奖项;王慧元教授荣获“天文和地学”奖项;司廷教授、陈明城教授荣获“前沿交叉”奖项。迄今我校已有22位教师荣获“科学探索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携手杨振宁、潘建伟、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作为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赵瑾教授简介
赵瑾,物理学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98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3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此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表面科学家 Hrvoje Petek 教授,主要研究超快光电子谱与非平衡激发态物理。2010 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凝聚态体系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理论与计算研究,围绕光激发、能量转化与非平衡过程等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非绝热分子动力学程序 Hefei-NAMD。该程序实现了电子—声子、电子—空穴、自旋—轨道耦合等多种相互作用的模拟,并进一步引入光场和机器学习方法,为复杂材料体系的激发态量子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建立了多维度(时间、动量、能量、自旋等)描述激发态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框架,使得对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理解能够与实验观测形成直接对比和深入互证,为探索新型光电、量子与能源材料的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汪义丰教授简介
汪义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随后继续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2014年被聘为“李光耀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8月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硼化学、自由基化学、光化学以及资源分子转化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曾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2022),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1、2022和202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21和2023),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2023),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8)。在 Science(2),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和 CCS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王慧元教授简介
王慧元,物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兴趣广泛,主要从事宇宙大尺度结构、宇宙学数值模拟、星系形成和活动星系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ApJ, A&A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再现真实宇宙演化历史的重构模拟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工作,显著提高了重构模拟精度并使得重构模拟被广泛应用于星系和宇宙学的研究;长期研究暗物质晕的聚集偏置,首次提出了潮汐加热等物理机制,并在观测上首次在矮星系中探测到这一现象,为理解矮星系形成和暗物质属性提供重要线索;结合观测与数值模拟对活动星系核反馈在星系中的影响做出重要限制,发现有效的反馈主要是发生在动力学热的系统中,且反馈作用尺度有限,不能显著影响大尺度气体;在星系的环境机制方面,发现环境效应只对特定质量限制以下的星系有效,且这个质量限依赖于暗晕质量。曾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课题等项目,获天文学会黄授书奖等奖项。
司廷教授简介
司廷,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博导。2000年考入我校近代力学系,2004年获理论与应用力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于2012年及2014-201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交流。长期面向聚变点火、空天飞行、先进制造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深入开展了极端条件下界面流动的基础科学和前沿交叉研究,提出了多种界面流动新方法,自主研制了关键实验装备,建立了流体界面失稳理论模型,揭示了多过程的流体界面演化规律和机理,实现了界面扰动发展的主动调控,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已发表PRL、JFM等重要期刊论文18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主持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由申请)、优青、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等项目。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钱学森杰出青年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等。担任国际期刊JMES副主编和多个期刊编委,是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和青年工委会主任委员等。
陈明城教授简介
陈明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特任教授、博导。201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陆朝阳教授、潘建伟院士,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目前主要基于单光子、单原子和超导量子线路开展量子力学基础和量子计算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万三千余次,研究成果多次入选国际国内年度十大进展。曾获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以在量子力学基础和量子计算优越性方面的成果获得达摩院青橙奖。在量子力学基础方面陈明城教授和团队开展了量子力学中证明复数必要性、实现爱因斯坦单光子反冲思想实验等研究;在量子计算优越性方面助力我国在光量子、超导量子、和GPU经典计算上三次以不同方式超越2019年谷歌量子霸权实验。此次科学探索奖资助陈明城教授通过结合光和超导体系的优势,探索实现光子拓扑量子计算。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