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24年度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杨强教授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一等奖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朱明亮教授主持完成的“严苛服役大型构件的可靠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等奖获得二等奖的项目分别是:化工学院朱贻安教授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奖项目“基于微观动力学分析的轻烃转化催化剂构效关系与性能调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隽佶教授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奖项目“长波长驱动的光敏染料创制与性能调控”;生物工程学院郑高伟教授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奖项目“氧化还原酶的构效关系及性能调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彭鑫教授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奖项目“复杂工业过程非优工况性能评估及优化调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虞慧群教授主持完成的科技进步奖项目“能源全景数据空间设计与智能优化技术”;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隋倩教授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奖项目“污水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赋存特征与强化去除机理”。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共206项(人),其中科技功臣奖2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人、特等奖2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128项、国际科技合作奖3项。
奖项简介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强,首届上海市杰出人才、科学探索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围绕高压、易燃和强腐蚀等苛刻条件下工业废水处理难题,创新了含微细悬浮物、高乳化废油及高粘重质污油废水的重大高效物理绿色分离装备,解决了国家南海首个千亿方级气田、渤海亿吨级重质油田等复杂废水处理难题,打破海洋高端环保装备的国外垄断,成果入选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资助成果巡礼”、“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项目简介
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焊接成形是承压类重大装备制造的关键支撑技术,近年来面临装备服役条件严苛化、结构尺寸大型化和高可靠性的挑战,传统试错式工艺调控成本高、时间长,成为系列高端装备研制的共性技术瓶颈。围绕这一难题,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大型构件的可靠焊接方面长期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揭示了焊接接头在严苛服役条件下的损伤与失效机理,创新了焊缝长寿命安全设计及强韧性工艺调控方法,建立了大型焊接结构服役安全理论及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应用于核电/火电汽轮机、核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高温加氢反应器等装备首台套研制,助力企业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支撑了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国先进能源与化工装备制造技术进步。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