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10657名2025级新同学齐聚广西师大雁山校园,共同开启求学逐梦的人生新途。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怀揣梦想、奔赴新界的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福!向默默守护、鼎力支持同学们成长的父母、师长与亲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大学,乃为释放青春活力、发展青年创造力、凝聚文明进步动力的绝佳之地。当你们迈进师大校门那一刻,厚重学府与蓬勃青春在此交汇相融,从你们清澈明亮的眼眸中,我看到了对知识的炽热渴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特有的朝气与锋芒。在此,我想以“立德、立志、立学、惟真、惟善、惟美”六点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者,才之帅也。”纵观人类文明,中国自古便以礼仪文明与人文教化而成就文明之典范、治国之昌明。儒家讲“仁者爱人”,道家倡“上善若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德之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都具有根本性意义。德,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治学之基、兴业之魂。惟厚植道德之根柢,方能立心于正、向上向善、行稳致远。立德,并非虚言空谈,而是贯穿于日常的细微实践。体现在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社会责任,也反映为诚实严谨之治学、勤勉担当之工作、善良宽容之生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德锤炼正是在这些具体选择与持守中完成。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不展现高尚德行、崇高之志。希望同学们常怀敬畏之心,永葆宽容之心,常存感恩之心,于日后无数日常中不断淬炼心智、磨砺德性,发展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要求,真正做到以德立身,成为心灵明亮、精神纯洁、人格高尚的时代新人。
二、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真志向者,非徒托空言,必以金石之诚、躬行之毅而践履之。歌德曾说:“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深刻道出立志为人生定向奠基的根本原理。历史学家、我校原历史系主任钟文典先生,数十载潜心钻研广西近现代史,坚持文献考辨与田野调查“两条腿”走路,以笃行求真知,不断走进历史深处。先生坦言:“做什么事,只要有理想、有兴趣、肯追求,困难中也会有乐趣,苦里也有甜,特别是有新发现、新收获的时候,更会令人乐而忘返。”其行其事,正是坚守志向之写照,为后辈树立了立志成事的光辉典范。大学数年,是青春淬火、确立人生航向的关键时期。《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希望同学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立鸿鹄之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求真务实之态度,以脚踏实地之干劲,以“十年磨一剑”之坚韧,于修己求学与实践探索中养志气、成志业,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悔于心、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篇章。
三、立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本质是发展思维力,锻造学习力,涵养思想力,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方能融会贯通、转识成智。同学们迈进大学殿堂,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根本要义乃在于掌握探索未知之适切方法,养成求实创新之科学精神,体悟为学为己为人之大道精微。真正的学习,是思辨与践行的统一,惟孜孜不倦,终成其卓越。近年来,我校科研团队师生励学精进、刻苦钻研,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科研硕果累累,教学业绩优良。从硅醇生产工艺创新,到纳米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再到人类古基因组研究,学校促进了科研成果多领域开花,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和赞誉。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有望提高氯碱电解反应效率。广大在校生勤奋向学,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学子,在全国“挑战杯”等赛事中屡创佳绩,今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同一宿舍的四名同学全员考取博士研究生。希望同学们既专精于所学,又博雅于文理,兼容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会求知之乐、创新之趣、成长之美,躬行知行合一、学以成人、终身学习的生命实践。
四、惟真惟真,是明道之要,是治学之魂。真理如星,照亮人类前行的长夜;求真之路,需持诚敬之心、批判之思与实证之严。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追求真理必以知识为基,更在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经质疑、验证与反思,方能接近事物本质。真知从来非凭空而至,乃是在反复推敲和实践中逐渐显露其光辉。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曾在我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短暂的两年时光,陈望道把真理的种子深深播种于八桂大地,成为后人求真穷理的文化基因。他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倡导新文学,传播新文化,发起话剧运动,创办《月牙》校刊和《普罗米修斯》壁报,助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国统区唯一一所敢于公开讲马克思主义的高校,被誉为“小莫斯科”,为广西的革命事业输送了强劲的青春力量。希望同学们既追求为人处世之真,亦坚守求学问道之真,融贯逻辑与直觉,平衡理性与情怀,在求真途中燃起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五、惟善惟善,是为人之本,是立世之基。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是理性与情感的调和,是理念与行动的相济,需在自省中萌芽、在践履中茁壮、在推己及人中通达。我校“数学课栈”公益服务团队,秉承众筹众创众享理念,将数学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培养种子教师1000多名,成果应用遍布全国32个省(区、市)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资源应用学校2万多所,惠及师生800多万,有力促进了乡村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赋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卓有成效,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40多家媒体报道。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深入富川、资源等地中小学校,担当支教助学、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之职责,以热忱之善点燃留守儿童求知渴望,将论文书写于壮乡瑶寨田野,践行新时代学子之使命。这些行动不仅获得社会广泛赞誉,更是我校“乐群”“至善”精神追求的生动体现。希望同学们常怀悲悯、持守正义,胸怀家国、服务社会,既修身以诚,亦推善及人,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奉献中证价值,成就人格与事业相融、小我与大爱共进的圆满人生。
六、惟美惟美,是成人之韵,是育心之道。柏拉图有言:“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美的追寻,不仅是形式的感知,更是精神的升华,需要静观内省、情感共鸣与人文积淀,于日常中见崇高,在细微处知永恒。美育目标在于造就丰富灵魂,陶冶审美之眼光,涵育感受万物之灵性,体察生命与艺术之和谐。真正的美,是外在感召与内心体验的交融,惟以日日涵泳之功,乃成其境界。我们欣喜看到,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俗音乐节广受欢迎,“高雅艺术文明校园”系列活动和美育思政活动深入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不断推广,艺术设计创意大赛喜获佳绩,更有许多同学学习书法国画、传承非遗、投身美育支教等,美育正在以不同方式滋润同学们成长。希望同学们既能欣赏科学之秩序美,亦能感悟人文之意蕴美,体悟边疆民族地域之壮美,兼容理性与浪漫,平衡技艺与心灵,在追寻美的道路上,不断丰富生命的质感、拓展精神的疆域,最终达到人格与万物共美、情感与天地相融的澄明之境。
同学们,你们生逢伟大时代,立身于大学知识殿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愿你们惜当下而储能,望长远而奋进,以德润心、以志定向、以学赋能,笃行以真、守正以善、臻美以进,在未来岁月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更成为照亮他人、贡献社会、弘扬文明的青春力量!
谢谢大家!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