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当前位置:  > 高考要闻  > 高考动态 > 北京工业大学7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北京工业大学7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编辑:高校招生考试网     所属栏目:高考动态     时间:2025-09-04

  21日,教育部公示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评审结果,我校共有7门课程入选。《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等5门线下课程,以及1门虚拟仿真课程《微重力流体力学及其在空间站燃料贮箱设计中的应用》和1门社会实践课程《传统文化调研》入选。截止目前,我校共计2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这是我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一流课程建设,不断夯实“院级-校级-市级-国家级”四级课程培育体系的重要成果。我校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数智化赋能、绿色化协同”的发展理念,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
  线下一流课程: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
  课程负责人:赵晓华
  团队成员:王扬

  课程特色:

  《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是2009年面向交通工程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涵盖交通信息感知、处理、传输与控制的基础原理与应用技术,具有跨学科、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依托跨学科教研结合打造的智能交通控制实训平台强化创新实践,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与智能技术解决复杂交通问题的综合能力。

  《土力学》
  线下一流课程:土力学
  课程负责人:许成顺
  团队成员:路德春、李亮、张志红、田雨

  课程特色: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团队经过近20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创新、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育人模式。主要特色是不断强化教学设计和组织,完善知识结构系统性,形成“工程问题主导、知识主线清晰、支线有力支撑”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信号与系统》
  线下一流课程:信号与系统
  课程负责人:刘鹏宇
  团队成员:杨睿哲、李哲

  课程特色: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引领学生打开信号处理领域新天地的金钥匙课程。北京工业大学自1978年开设“信号与系统”,是国内较早开设本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经由四十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课程建设历经“强基础、重能力、育创新”三个阶段。2024年获评为“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重点)课程。”

  《结构力学》
  线下一流课程:结构力学
  课程负责人:陈盈
  团队成员:彭一江、赵密、沈银澜、宋天诣

  课程特色:

  将力学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土木工程成就等融入教学,构建了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思政体系,使学生坚定理想,强化担当,领略力学智慧,培养职业素养。根据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建立了覆盖学习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应用力学理论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衡量。

  《计算机系统结构》
  线下一流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
  课程负责人:方娟
  团队成员:梁毅、高明霞、陆帅冰、蔡旻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思政先行、提升内涵、拓展外延”为课程建设主体思路,通过承担华为、飞腾等国产芯片公司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入国产芯片等相关前沿知识,以研促教、科教融合,培养学生从系统级层次看问题的意识,以“大思政”的眼光和视野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服务国家相关产业发展。

  《微重力流体力学及其在空间站燃料贮箱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仿真课程:微重力流体力学及其在空间站燃料贮箱设计中的应用
  课程负责人:逄燕
  团队成员:申峰、王翔、王雯宇、雷钧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航天工程为背景,基于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殊流动现象和控制理论,实现空间站内液体的储存、控制和传输等操控。课程以地面无法实现的微重力环境下的流体力学实验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主研发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流体基础实验和1个燃料贮箱综合设计实验,再现了微重力环境下流体特殊的表面形貌特性及内部流动行为。

  《传统文化调研》
  社会实践课程:传统文化调研
  课程负责人:钟声
  团队成员:张翀

  课程特色:

  作为工艺美术专业重要的实践必修课,本课程针对国内该专业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 “浅尝辄止”、校内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持续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建设。课程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为核心实践基地,创新采用 “双导师制”,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完整工艺流程、与大师及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参与实操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经典传统造物工艺、明晰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工艺美术的关联。在校内外导师 “手把手” 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开展命题设计与工艺实践,最终实现从 “构想” 到 “造物” 的认知转化,同步提升工艺运用与创新能力,深化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营销合作| 服务条款|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