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类
专业名称:数学类
包含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培养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备注:含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合办)、中法数学英才班(中法双语教学,优秀毕业生可直接攻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六大、巴黎七大等法国高校博士学位);含学校资助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交流项目。
数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有两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四个专业方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开展实施华罗庚班、强基班、中法班等数学精英培养模式。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良好数理素养和创造性才能的从事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优秀人才。
数学学科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位华罗庚数学奖、5位陈省身数学奖、5位冯康科学计算奖、40多人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多位在海外著名高校工作的数学家,先后有14位校友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做1小时或45分钟报告。学院现有教授60人,副教授3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7人。近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学生在近10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共获得金奖7枚、银奖24枚、铜奖60枚。近五届本科毕业生中,50.6%境内深造,24.7%出国(境)留学。留学深造学生前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境内继续深造单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等。近年来,国企、银行、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教育行业等工作单位对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都有所上升,本科毕业生也可以直接就业。
物理学类
专业名称:物理学类
包含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量子信息科学
培养学院:物理学院
备注:含严济慈物理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办)、赵忠尧应用物理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办)、钱三强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办)、黄昆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办)、尚光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合办)、吴自良超导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王绶琯天文英才班(与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合办)等12个“所系结合”科技英才班;依托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外交流项目资助。
学院由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天文学系、工程与应用物理系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单位组成。物理学、天文学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物理学、天文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先后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制开发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院现有教授128人,副教授120人。其中两院院士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23人(含青年人才),教育部人才计划入选者20人(含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7人,并聘请国内外近百名学者为兼职和客座教授。
近10年来,学院在物理学重要的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每年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约30篇。近三年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10余篇。2002年以来,学院有2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类成果45次入选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国家科技部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以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学院本科毕业生数理基础好,综合素质强,约80%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继续深造,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保研率高。出国(境)留学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获得全额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后表现优秀,在就业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职业发展,多人入职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物理学人才培养重镇,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25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从事国防事业的将军,以及众多活跃在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物理学家和著名学者。
化学类、材料类
专业名称:化学类
包含专业:化学
培养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备注:含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如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科教融合单位开展合作培养;学院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专业名称:材料类
包含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培养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备注:含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办);依托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培养;学院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学科在2023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1位;在2023年软科排名中,位列国内高校第1位。专业方向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能源化学等专业方向。材料学科在2022USNews排名中,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专业方向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方向。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满足国家对化学、材料学科战略人才的需求。现已建有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和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
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含兼职)、长江特聘教授10人,教授120人,副教授40人。有4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8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资助,6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
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科学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所属各系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有6名毕业生入选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居国内高校之首。宋湛谦、佟振合、吴以成、杨秀荣、吴奇、谢毅、杨金龙、俞书宏、魏复盛,李亚栋,李景虹等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崔屹等校友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94级校友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获2023年度沃尔夫奖。
生物科学类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类
包含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
培养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备注:含贝时璋科技英才班(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中国科大-协和医学英才班(与北京协和医学院“4+4”联合培养)、临床医学英才班(本研贯通)。专业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17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发挥国际合作交流和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的办学优势,培养具有深厚理工背景和人文素养关怀的健康科技领域领军人才。
生物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部现有生物学、生态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以培养从事生物学、医学前沿和交叉学科研究、高新产业和健康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工背景、生物医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学部拥有一支包括2位院士、124位PI/博导的高水平师资队伍,9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拔尖计划2.0”基地等一流教学平台。拥有14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主持和承担了科技部、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卫健委等重点研发或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连续在Nature、Science、Cell等重要期刊发表第一单位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多项,研究成果在2018、2019和2023年分别获2次“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1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学部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深受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青睐,每年本科毕业生近80%选择前往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学部已培养出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王大成、王志珍、陈润生、施蕴渝、陈霖、饶子和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骆利群,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卓敏,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邓力,以及多位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投资机构的领军人物。
工科试验班
专业名称:工科试验班
包含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
培养学院:工程科学学院
备注:含力学类(含航空航天、力学与先进智能材料设计交叉方向)、机械类(含机器人、智能制造、精密测量、遥感仪器方向)、能源动力类(含新能源、航空航天热管理、先进能源材料交叉方向)、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含火灾科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向)。含与力学研究所合办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办吴仲华工程热物理英才班、与广州能源研究所合办新能源英才班、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办精密光机电与环境科技英才班。学校资助学生前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日本、澳大利亚等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依托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培养工程科学领域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学院秉承创始人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致力于工程科学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及产业领袖。学院设有理论与应用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力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精密光机电与环境科技英才班、吴仲华科技英才班和新能源科技英才班。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79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34人。学院在湍流与超高速流动、纳米限域力学、太阳能综合利用、机器人、微纳加工、医疗仪器及火灾和公共安全等研究独具特色,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
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前往华为、比亚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TP-LINK、中国石油、网易、寒武纪、美亚光电、科大讯飞等创新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认可和广泛欢迎。目前共有14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10人成为科技将军,涌现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相里斌、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一批领军人才。
电子信息类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类
包含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培养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微电子学院
备注:含信息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办)、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王大珩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办)、中微集成电路科技英才班(与中微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中国科大—微软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网络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十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培养;含学校资助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交流项目。
包含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
拥有“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科大-微软”和“中国科大-中国通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拥有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言及语音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合肥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信息学院拥有两院院士3人(双聘),IEEE Fellow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四青人才31人,各类人才占教授人数比例接近60%。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近五年,本科毕业生中,平均国内深造率61%,国外深造率13%。在校学生参与中国科学院及名企实习700余人次,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5人、院长优秀奖30余人,“华为天才”3人,在国际顶尖学术竞赛获得全球冠亚军30余项,在国内外文体类竞赛上获奖284项。学生毕业后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化、计算机、智能仪器、通信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教学工作。毕业生中有两院院士8人、IEEE Fellow43人。一大批校友活跃在高新技术企业,创办了诸如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云知声、云从科技、Momenta等一批科技独角兽企业。
网络空间安全
专业名称:网络空间安全
包含专业: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培养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备注:含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办);学院依托合肥国家实验室、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合肥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基地,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实训课程虚拟教研室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有力支撑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信息安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并于2022年获批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建设高校(C9高校唯一一所);2024年,学院继续入选国家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学院依托合肥国家实验室、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合肥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文化和旅游部网络文化内容认知传播与检测重点实验室、数字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基地,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实训课程虚拟教研室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有力支撑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实训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识和技能,旨在培养思想品质过硬、数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卓越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
学院现有全职教师61人,其中正高职23人,副高职18人,国家级人才17人,国家网络安全先进个人1人,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另有双聘教师162人(正高111人,含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41人)。
学院毕业生深造率高,保研比例高。学院2024届本科生深造的比例为87.9%,其中推免比例高达80.3%。2021年以来,学生获国际GEEKPWN极客大赛年度极客榜亚军、中国人工智能大赛人工智能音视频合成A级证书、纵横杯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7项。
计算机类
专业名称:计算机类
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备注: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安全、智慧金融、量子计算等交叉专业方向);含拔尖计划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办)、中国科大—微软亚洲研究院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含由华为、腾讯、百度、微软、英特尔、苹果、谷歌、科大讯飞等众多企业赞助的毕业设计项目;依托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培养;含学校资助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交流项目,含巴黎中央理工-巴黎高电工程师学位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1月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2023年在全球主要计算机学科排名位列TOP100,英国QS排名列全球第88位(中国内地第6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列全球第64位(中国内地第6位),美国USNews排名列全球第28位(中国内地第9位),软科排名列全球第26位(中国内地第8位)。
在一流学科方向上,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优势发展学科包括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物联智能与信息安全等;传统优势学科包括高性能计算系统、机器智能与系统等;新兴学科包括量子计算科学与技术等。学院拥有四个国家级平台(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与中心)、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七个头部企业联合实验室。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安徽省自然科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并有多项成果应用于科大讯飞、华为、曙光、联想、阿里巴巴等公司产品中。
学院在满足世界一流学科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流人才的方针指引下,凝聚了形成了以陈国良院士、孙凝晖院士为核心包括括1位ACM Fellow、3位IEEE Fellow、2位国家特聘专家、2位杰青、2位长江学者(讲座)、13位国家创新人才、5位优青、3位青拔一批杰出的国际与国家级人才学者,人才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教学队伍。
学院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学科前沿核心技术的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计算机科技英才班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计算机科学家、技术研发或管理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毕业生就业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软件等计算机行业相关公司、大型央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近七成继续在国内外一流高校就读研究生。知名校友包括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寒武纪科技公司董事长陈天石、耶鲁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邵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姚新教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微软全球合伙人)谢幸、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等。
空间科学与技术
专业名称:空间科学与技术
培养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备注:含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技英才班;面向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和赵九章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结合深空探测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优势科教资源,探究日地空间变化规律,为航天任务、卫星导航、通讯保障以及国防安全等实际应用提供科技支撑。优秀本科生由公费资助,赴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发生在地球高层大气、行星际空间和太阳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动力学过程,研制相关探测载荷,探究日地空间变化的因果联系,为航天任务、卫星导航、通讯保障以及国防安全等实际应用提供支撑。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物理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并重的专业,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极具发展前景。
本专业属于地球物理学类。中国科大地球物理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5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科技领军人才14人。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来在火星磁强计、测风量子激光雷达研制等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成果。
毕业去向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部分毕业生进入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知名校友包括魏奉思(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行星科学
专业名称:行星科学
培养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备注:含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技英才班;面向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和赵九章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结合深空探测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优势科教资源,探究太阳系内外行星、小行星和卫星的物质组成和演化规律,为深空探测任务明确科学目标。优秀本科生由公费资助,赴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行星科学专业研究太阳系内行星、小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探究太阳系及系外行星的演化、宜居环境演变和地外生命信号等前沿科学问题,为深空探测任务的规划明确科学目标。“行星科学”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并重的新兴专业,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极具发展前景。
本专业拥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科技领军人才5人。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在太阳系早期演化、行星宜居性、地球圈层物质循环与演化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成果。
毕业生主要在我国深空探测、行星科学和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部委等机构工作。知名校友包括李曙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以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经济管理试验班
统计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班
专业名称:经济管理试验班(数量金融与智能决策创新班)
包含专业:金融学(数量金融)、工商管理(科技创新与管理)、管理科学(智能决策)
专业名称:理科试验班类(统计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班)
包含专业:统计学(统计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学院:管理学院
备注:含金融学(智慧金融)、管理科学(商务智能)、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中美合作3+X金融与商务英才班(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西雅图华盛顿大学FOSTER商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Olin商学院等合办),经济类3+X项目(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办)。统计学(大数据),含统计学3+X项目(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办)。
统计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班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能力,熟练掌握统计学和数据科学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既能熟练地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也能从事理论研究,具备统计思维,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专门人才。数量金融与智能决策创新班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机、大数据基础,具有数据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既能熟练地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也能从事金融、管理领域理论研究,具有智慧金融和智能决策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统计学、管理科学、工商管理和金融学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授35人,副教授40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课程4项。科研成果连续5年位居C9商学院前列。
学院每年近8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继续深造,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多进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知名校友包括普林斯顿大学熊伟教授、美国福尔前沿基金管理公司CEO黎彦修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专业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包含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培养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直属)
备注:依托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先进科研平台,瞄准国家双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战略方向,优秀本科生由公费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马普化学所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本专业含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拥有环境与生态双一流学科群;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领衔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每年为本科生授课人数均达到100%,依托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先进科研平台,瞄准国家双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战略方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学科的学生培养,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优秀本科生由公费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马普化学所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中国天楹、国祯环保、维尔利环保等多个国内外上市环保公司支持毕业设计项目;80%以上本科毕业生获得进一步深造机会,其中50%赴海外攻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全国及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成为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核工程类
专业名称:核工程类
包含专业:工程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物理学
培养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
备注:含工程物理专业(方向:加速器科学与核电子学、聚变科学与技术等)、应用物理学专业(方向:等离子体物理、大装置光子科学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方向:核能科学与工程、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等),是国内唯一同时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合肥光源、东方超环)的多学科交叉基地。设立赵忠尧英才班、杨澄中英才班、王淦昌英才班;以培养“懂理论、能动手、会计算、敢创新”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校“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是国内唯一同时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组建的具有鲜明大科学工程特色的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目前设置工程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和应用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包含核能科学与工程、大装置光子技术与工程、等离子体物理、核电子学等多个专业方向。
学院现有固定教职工150余人,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73人,副教授55人。学院承担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和“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等,近五年经费逾百亿元。
学院主要培养面向国之重器的复合型交叉学科和新工科人才。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中约75%继续深造,其中约20%获得国外著名高校的全额奖学金,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分布在国家重点行业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培养了多名大科学装置领军人才。
科技英才班
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相关企业,强强联手,联合开办了19个科技英才班,其中,通过高考直接招收11个科技英才班的学生,招生信息如下:
科技英才班的优势
坚守“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发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独特办学方针,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优良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国际一流科学家、研究工程师和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
科教结合精英教学
利用校内外的优质科研资源,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坚实平台,高年级学生全部进入实验室或研究所开展科研实践。举办学生学术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实行小班教学,教学方式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
多元选拔动态管理
科学化、人性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学生在英才班学习期间可自由选择退出;不能达到相关英才班最低学习要求的学生,退回到普通班学习;当相关英才班的名额空缺时,普通班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考核进入。
注重基础突出前沿
构建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思维能力。开设英才班独有的荣誉课程和独立课程;面向学科前沿,开设前沿课程和讲座,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开阔学生眼界。
顶尖师资全程导师
优先为英才班课程配备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低年级阶段以校内导师为主,高年级阶段则结合学生赴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从事的科研实践,配备双导师。
国际视野卓越续航
本科学习期间均有海外交流的机会,包括暑期研修计划、学期交流和海外毕业设计等。学校为所有参加海外交流活动的学生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并根据交流项目性质分类提供不同程度的生活补贴。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沿袭科技英才班独有的文体活动传统,推动英才班学生每人学一门艺术、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课业以外的“隐形能力”,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持续卓越提供动力。
科技英才班毕业生去向优异。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97.3%。
友情 | |
---|---|
招办 | |
媒体 |